江朔坐在地上感覺舒服了許多,抱著膝蓋正四下打量,忽聽“砰”的一聲響,轉頭看時,湘兒爺孫倆已然衝到亭子裡去了,他也隨著進去,但見一股淡淡的塵柱漂浮在空中。地上某一個小圓點竟然破了一個洞,裡麵噴出不知道什麼灰揚在空中,尚未消散。湘兒爺爺在地上刨掘起來,湘兒則在邊上興奮地直搓手。
不一會兒老叟便挖出一截事物拿在手上摩挲,江朔一看竟是一段細小的柯亭竹,竹管約莫六寸長,直徑隻有三分,老叟緩緩的剝去竹管外包裹的一層膜衣,膜衣極薄,呈半透明狀,不知是何物所製,露出的竹管表麵打磨的非常光潔,竹管兩端開口,管身上開了六個孔,江朔道:“爺爺,原來在做笛子,不過我見過的笛子應是八孔,一個吹孔,七個音孔,何以您的笛子卻少了兩孔?”
老叟正在把竹管裡剩餘的浮灰撣掉,又拿起來使勁吹了吹,才開口道:“小子懂什麼,這是律笛。”
江朔問說:“這笛子還有區彆麼?”
湘兒插嘴道:“這區彆可大了,律笛乃是一律一笛,不為吹奏,乃是定律呂所用。”
江朔道:“聽聞荀勖做十二律笛,定六律六呂,每笛五音,共是六十律,原來爺爺做的是這個。”
老叟道:“喲,小娃娃不簡單,還知道荀勖……來,出來說話。”
他一招手帶江朔和湘兒都出了亭子,江朔搔搔頭道:“我隻是聽過,卻不明所以。”
江朔記性極好,過耳不忘,曾聽李太白與友人聊起十二律呂之事,因此知道柯亭竹、荀勖製十二律笛等事,卻也止乎於此。
老叟道:“晉人荀勖製十二律笛,是以九寸長笛為黃鐘,然後以三分損益法逐一定下六律六呂十二律,自謂宮商和諧,是雅樂正調,不想時人阮鹹卻說他的新律定的高了,曲中每有哀思之意,不合中和之道。荀勖還道是阮鹹心生嫉妒,故意挑剔。直到一日農人耕田時掘出一把周代的玉尺,荀勖用這把周尺量自己的黃鐘律笛,才發現晉尺比周尺長了些許,晉尺九寸隻合周尺八寸七分,以至於自己所製律笛比之周笛短了些許,故而確如阮鹹所說自己所定之律相比周律高了不到半音,由此方知阮鹹妙達八音,實高於自己。”
江朔道:“阮鹹僅憑耳朵聽就能分辨出三分的差彆,也是當真了得。”
老叟道:“是啊,不過荀勖又怎能確定他拿到的周尺就是最準確的?又或者阮鹹的耳音就是最準的?”兩個童兒聽了一起搖頭。
老叟笑道:“是啊,況唐尺於晉尺亦有不同,我又怎知荀勖所用之尺是多長,如何換算?憑人事終究是不牢靠的。”
江朔問:“那如何才牢靠?”
湘兒對著棚屋努努嘴說:“吶,靠老天爺呀。”
江朔奇道:“怎地靠天?”
湘兒爺爺回道:“人間十二音律,對應上天二十四節氣,周人以十一月為正月,十一月的節氣‘冬至’便對應黃鐘,此後每個節氣為半音,二十四節氣自冬至始至大寒止,共是十二個全音,十二個半音,其中單數月為陽為‘六律’,雙數月為陰為‘六呂’,合在一起便是‘十二律呂’。十二律呂既然與天地之‘氣’有關,那定音最準的便是‘氣’,我用的便是周人‘候氣之法’,取十二支竹管按‘三分損益法’裁成不同長度,管中塞滿葭莩之灰,上以極薄的竹衣封口,仲冬之月埋入土中,隻留管口與地麵平齊,待到冬至之日,一陽初始,地氣上升,最長的竹管最先受到地氣的影響,便會噴出葭灰,那便是‘黃鐘’之音了,此後每個月地氣不斷上升,每逢節氣便有一個更短的管子噴出葭灰,便得一律,直到來年孟冬最短竹管噴灰得‘應鐘’,那便是一套最準的十二律呂了。”
江朔聽了咋舌道:“要一年才能定十二律呂,真磨人。”
湘兒爺爺聽了慘笑一聲,道:“一年如何能成?你還記得我說的麼,唐尺與周尺並不相同,無人知曉周尺中的九寸在今時是多長,第一年我做了按唐尺九寸上下做了十幾根竹子埋入地下,不想冬至時一根未曾噴出葭灰,第二年我把長度範圍擴大,做了更多的竹管,結果仍然沒有噴出,第三年仍未噴出,第四年、第五年我埋下了更多的竹管,卻仍然然沒有動靜,我突然想到既然周之九寸與今日不同,那麼周之管徑三分也與今日之三分不同,我立刻按照長度換算了對應的管徑,這次我發了狠心,日以繼夜,做了不同長短、粗細的竹管上百管,悉數都埋入土中。”
“那這次定是成功了。”江朔問道,湘兒爺爺搖頭道:“冬至這天仍是沒有一管噴出葭灰……”江朔驚歎道:“竟然這樣難法,上百管壓也該壓中了……”湘兒爺爺道:“是啊,須知笛子既然是吹奏的,自然不可能太粗或者太細,也不可能太長,否則手指無法按到所有笛孔,我所做的每一管竹笛都是可以吹奏的,可說是包含了所有能吹奏的尺寸,然而仍然沒有一管能噴出葭灰。”
“難道這隻是一則假的傳言?”江朔此言甫一出口便知不對,他剛剛親眼目睹了一個竹管噴出了葭灰。
湘兒爺爺道:“我當時也這樣懷疑過,正在彼時,一管竹笛突然噴出了葭灰……”江朔瞪大了眼睛說:“難道是冬至日晚了?”爺爺搖頭道:“不然,我自製日晷定的二十四節氣,冬至日是日頭最短的一日,決計不會搞錯,噴出葭灰那一日,白晝明顯比前幾天要長了。”
他說著指了一下林中空地上的一個石製日晷,石盤上的刻線均勻地分成了二十四份,中央插著一條銅針,日晷居於空地中央,周圍竹子儘都刈了無法遮擋,想必是準的,江朔略知曆法,道:“那確是過了冬至了,這又是怎麼回事?”
湘兒爺爺道:“我隻想了幾日便明白了,那是竹笛的尺寸還有微小的偏差,導致地氣發動時間不在冬至日當天了,既是晚了那定是竹子短了,如此範圍就縮小了,我隻取上一管未噴的與這一管噴晚的竹笛中間的尺寸再做幾管便可。但這次的尺寸隻有細微的差彆,我做的極是細致,先以黍子灌入噴灰的笛子中,量的一千一百八十粒,而上一管未噴之笛是一千二百一十粒,我便做了三十管,每管所容僅差一粒黍子,一年時間也隻堪堪做成,這一次冬至日當天真的有一管噴出了葭灰,再以黍子測之,竟然恰是一千二百粒。”
江朔歎道:“天地造化如此,令人歎服。”
湘兒爺爺點頭,道:“我還不放心此後三年各做了一管尺寸一模一樣的竹笛埋入土中,三年都是在冬至日噴出葭灰,如此前後耗時九年之後,我終於確定了十二律呂的第一個音——‘黃鐘’,而竹管長度按今日之尺寸計,竟然隻有六寸九分三。”
江朔再次咋舌道:“沒想到今尺與周尺竟然差這麼多?”
湘兒爺爺道:“這本也在預料之中,畢竟初定十二律已是一千年前的事情啦。”
江朔道:“有了黃鐘,後麵的音應該好定許多了吧?”
湘兒爺爺道:“我原也是這般想,按三分損益法,第二個音‘大呂’應是周尺六寸四分四,由於隻間隔一個月時間,我隻來得及做了九管竹笛,然而第二個月——小雪節氣時,卻沒有一個管子噴出灰來。”
江朔吃了一驚,道:“卻是為何?”湘兒爺爺說:“當時我也不知,隻知道肯定是有偏差,下個月按照三分損益法又做了六管‘太簇’,卻也不成,此後我跳過第四個月的‘夾鐘’,直接做了十八管第五個月的‘姑洗’,然而也是不成,至此我已經知道定是偏差太大,越往後越是無以校準。”
江朔問:“那可如何是好?”
湘兒爺爺瞪了他一眼說:“還能怎麼辦?隻能還是用原來的笨辦法,隻能為來年做準備咯,我在這一年剩下的七個月又做了六十管,卻仍然不成,來年我又做了一百管,這次終於對了,原來大呂比三分損益所得長度差了七分九。”
江朔道:“差了一寸都不到,這可太難了。”
湘兒爺爺嘿嘿一笑道:“按此比例,做出的太簇卻又不靈了,原來每個律呂之間的偏差也是不均勻的。”
江朔啊的一聲驚呼。湘兒爺爺笑道:“哪又有什麼辦法,我也不貪心,每年定一律,好在定了太簇之後,我便知道,實際律呂都比三分損益法所計算的長度要長一些,那便省了一半的力氣了,如此又是十幾年,最後一管‘應鐘’噴出葭灰之際,相比三分損益法所載,已差了一寸二分三了,若非我這用這個笨辦法,是無論如何猜不出來的。”
江朔問:“爺爺,那你最終定下十二律用了多少年呢?”
聽此一問,湘兒爺爺撚須哈哈大笑起來:“前前後後,算起來有二十五秋啦。”
江朔心想二十五年比他的年齒還要翻了一倍,不禁打從心裡欽佩老人的毅力,看向湘兒下拜道:“你爺爺可太厲害了。”
湘兒道:“你隨我來。”
三人一同出了竹林,原來在竹林裡轉了一大圈,此處已複臨湖邊了,竹林和湖水之間有一小片砂石灘,臨水建了一個小竹樓,竹樓外插著一排竹管圈成的圍牆,這圍牆甚是低矮,又參差高低不齊,竹管緊密的插在一起,圍出好大一個圈,長的不過九寸,矮的將將四寸,細看管上還都鑽了吹孔。
江朔吃驚道:“這便是那些廢掉的律管,這麼許多啊。”
老人笑道:“連著竹屋也是取竹製笛所剩廢料做的,蔡邕是拆簷取竹為笛,我呢是反其道而行之,製笛順便造了個小樓……你看到這籬笆牆,還隻是前二十年的笛管,後五年的笛管都叫湘兒燒爆竹玩了。”
江朔在看那些竹管,確實都是色澤枯黃,顯然有些年頭了。他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問道:“那既然已經定下來十二律呂,怎地還有管子噴灰?難道今日是最後一管?”
湘兒爺爺道:“那倒不是,我用了二十幾個寒暑測得的律呂,不得複核驗證一下嗎?我按所定尺寸做了十二管律笛,一齊埋入土中,用以驗證,也算是做個備份。此前三管都按時噴出了,今日是初夏‘小滿’節氣,六呂之三‘中呂’也順利噴出了。”
江朔道:“爺爺二十五年磨一劍,委實叫人傾佩,願爺爺今年順遂,得證十二律。”言畢一揖到地。
湘兒爺爺笑道:“小鬼頭到懂禮數,這點就比我家孫女強。”
湘兒扁嘴道:“他呀,就會學些大人們假惺惺的虛禮,無聊得很。”
祖孫三人正說笑間,忽聽的湖麵上傳來飄渺的笛聲。
此刻日已西斜,霞光泄在湖麵上晃人二目,江朔眯起眼,攏著目光向著笛聲傳來的方向望去,遙遙看到北麵一葉輕舟極快地破浪而來,船頭立著一人,似在吹奏笛管。江朔不識笛曲,隻覺得那曲子蒼涼遒勁,雖然隔得甚遠,但覺那笛音似穿雲破浪而來,將每一個音傳入耳中。
船顯然不是朝著他們來的,並不接近湖岸,在湖中劃出一條長長的水線,從他們麵前遠遠地掠過,湘兒道:“看樣子是向著山莊方向去了。”
爺爺方才佇立湖畔聽得甚是仔細,這會兒回過神來說:“走,看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