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玄幻魔法 > 直播:開局解密祖父悖論 > 第143章:破解既視感

第143章:破解既視感(1 / 1)

推荐阅读:

這次開播時間晚了幾十秒,沒有造成太嚴重的節目事故。

第一通電話順利撥打進來。

聽著耳麥內,激動的年輕人,江哲微笑著問:“這位朋友,你有什麼想問的嗎?”

“抱歉我忘了;我今年21歲,是心理學專業的大學生。”

“之前您在節目最後提到的【既視感】,我想問下——”

“他在科學上解析是,記憶錯亂,我看有的專家回答是:我們曾經去過某個地方,那個地方可以是我們看見的,可以是我們聽見的。”

“就像我在電腦上刷了一段視頻,無意間瀏覽到了某個地貌。”

“之後我會在半夢半醒間,忽然把這個記憶撿起來。”

“這個就是科學解釋上的既視感了。”

“我想問的是:除了這些科學解析外,還有沒有另一個角度的解釋?”

隨著話落,江哲眼前一亮,臉上忍不住露出笑意。

他本能的想開口說些什麼,但止住了。

“請稍等!”

迅速在腦海內構想一段彆的記憶。

此時,直播間內,彈幕紛飛。

“我靠,終於有人問這個問題了。”

“既視感,確實有的是記憶錯誤,多半會發生在年輕群體上;人老了後就少見了。”

“還有大腦會時不時讀取相關的記憶,比如一個農村的房子;在看見一個房子時,大腦有時候會讀錯信息;比如一個蘇北的農村人住習慣了自家的老二層小樓,他突然有天去到彆的城市的農村,看見了一個與自家相似布局的房子與住址,他也會產生熟悉感。”

“樓上,這個不算科學解釋;隻是相似,而不是【既視】。”

“這樣的嗎,那我不知道哎。”

“”

在觀眾們熱議時,江哲直接開口否定了他們所有人。

“這位朋友,是有彆的解釋的。”

“你解釋的很淺顯;是生物學者,心理學者們為了得一個具體的解釋給出的答案。”

“最初的【既視感】研究,在1876年,由發國的【埃米爾·博伊拉克】開始研究的。”

“既視感,顧名思義:似曾相識——我去到一個沒去過的地方,卻感到異常的熟悉。”

“後來的學者們通過研究,找到了諸多的證據,像記憶錯誤,潛意識識彆,基因層麵信息,這些都沒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

說到此處,江哲抿了抿嘴,繼續開口:

“像這樣,我舉個發生在古代的幾個例子。”

“例如,北宋的蘇軾,他距離我們近1000年左右。”

“他曾經在杭州時,與詩僧道潛到西湖邊上的寺院遊曆。”

“蘇軾一臉疑惑地說:‘此地自己從未來過,但眼前事物曆曆可數’。”

“後來他在寺院仔細觀察,發現這寺廟的階梯確實是九十二級,於是感歎並發表了一詩篇:‘前生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到舊遊。更欲洞霄為隱吏,一庵閒地且相留。’。”

“這詩的大概的意思便是:【蘇軾第一次來到這個杭州,卻感到異常的熟悉,感覺是前世來過這個地方】,後半句就不解釋了;因為沒什麼意義。”

“主要就是前麵兩句,說的正是【既視感】。”

江哲微笑著反問:“所以這位小同學,這詩是否可以反駁掉你認為的那些科學解釋呢?”

聞言,對麵沉默了片刻,恍然大悟地問:“這不是記憶錯誤?”

江哲輕輕點頭,“嗯,既視感,完全不是記憶錯誤;在北宋時,蘇軾都產生過這個情況;更何況1876年,哲學家埃米爾才開始研究【既視感】;也不是什麼所謂的【潛意識】。”

“除了這個外,其實還有個例子,可以證明【既視感】不是記憶錯誤。”

“此外同時期,還有北宋的黃庭堅在江西修水時,他也曾有過類似的體驗。”

“他初到此地時,對此地感覺異常的眼熟,仿佛就像以前來到過此處;並且他對此地的【既視感】異常強烈,遠超任何人!”

“他在修水期間,路遇某鄉村時見到一位老婦人,老婦人正在紀念她去世的女兒。”

“黃庭堅當時二十六歲,便跟老婦人嘮家常裡短,後來得知老婦人曾有一女,女兒去世剛好過了二十六年。”

“後來他與老婦人家熟絡了後,老婦人從家的塵封的書櫃中取出一些書籍,黃庭堅便一一瀏覽起來,他越看越驚,因為這些文章與黃庭堅平時寫的文章一字不差。”

“這裡的【不差】,指的是【風格】。”

講述到此,江哲輕輕眨眼,反問一句:“在這個案例裡,這位兄弟,你能發現既視感來源於什麼?”

該問題一出,所有直播間的觀眾都傻眼了。

片刻後,電話那頭傳來支支吾吾的聲音:“前世!”

“沒錯!”江哲點了點頭,“在黃庭堅大佬的案例裡,確實有【轉世】的味道,可以表明他的【既視感】來源於前世。”

此話一出,直播間內頓時沸騰了。

“我靠,既視感,竟然跟前世也有關聯?”

“對啊,既視感,有時候我的既視感是很古老的地方,有時候的既視感是很現代的地方。”

“我舉雙手讚成,既視感真的可以在【轉世】這層麵靠攏並得到解釋。”

“誰說既視感來自潛意識,我就跟誰急。”

“其實潛意識也沒說錯啊;隻是潛意識封存了前世的記憶也說說不定呢?”

“”

演播室內。

電話那頭年輕人的問題接踵而來。

“老師,那既視感難道沒有具體的解析嗎?”

“一個【前世】就能解決掉?”

江哲沉思片刻,搖了搖頭,繼續開口解析。

“關於【既視感】,它實際上沒有一個定論。”

“上上個世紀,也就是1899年,在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釋夢》中——”

“他提出既視感可能源於無意識中的早年記憶,在當下被激活後出現的錯覺。”

“弗洛伊德還認為,這些記憶片段在某些關鍵點上拚湊出一個似曾相識的場景,讓人混淆了現實與回憶的界限。”

“他認為【既視感】是【拚湊】的。”

“用蘇軾舉例子的話:他所看見的那佛寺門前路,是蘇軾以前去過的彆的佛寺的地方的畫麵,然後以蘇軾產生既視感的佛寺的畫麵拚接而成的。”

“嗯,這個能解釋,但還不夠確切。”

“於是,心理學大牛:榮格,他早些年就接觸,並喜愛過我國的古代哲學思想,所以他的解釋更偏向於我國的【玄學】。”

“他曾以玄學視角解釋既視感,他認為【既視感】是前世今生記憶的再現。”

“他舉過案例:他在非洲旅行時,看到一個熟悉的畫麵,這種感覺讓他覺得回到了幾千年前未曾謀麵的故鄉。”

“於是榮格將這種現象視為人類集體記憶的證明,表明基因信息中有些遠古的記憶碎片被世代傳承。”

“這個案例,就像我之前在節目中講過他的【集體潛意識】。”

“相當於很遠很遠的地方,一個人所看見的場景,把那個場景信息共享到了【人族集體潛意識】的網絡中;恰巧被目睹【既視感】的各位所看見了。”

“這個也可以歸根於【基因學】:是我們身體內的基因片段攜帶了這些先祖們見過的場景與畫麵,那些信息被傳承到了我們當代人的身上。”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