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女美生耽 > 醫武江湖 > 第288章 證之陰陽

第288章 證之陰陽(1 / 1)

推荐阅读:

天才一秒記住【思兔閱讀】地址:sto.ist

第二百八十八章

我脫下護具說道:“師兄,我本想給你請客吃個飯,但我的銀行卡被張哥沒收了,錢被宇哥沒收了,身上隻有十幾塊,我乾脆請你喝個飲料吧。”

博舟將木刀遞給我道:“算了,我現在還有點事,等晚上我再來,到時候我、你還有前宇好好喝幾杯。”

我問道:“你去哪啊?”

博舟道:“我去看一下張哥,有點事跟他商量一下。”說完,博舟轉身走了。

我將護具和木刀放回房間後,回到了診所,將門上那個“打烊”的牌子取了下來,繼續坐在桌子上看書。

正當我看的入迷時,有人走進了診所,來人喊道:“張大夫,勞駕你伸伸手。”

我看向來人,是個年齡在二十多歲,瘦小個,眼神不斷左右閃縮和觀察,一看就不是個好人。

我對來人說道:“把診所門關上吧。”

來人關上診所門並反鎖後走到我麵前。

我問道:“你咋了啊?”

來人道:“張大夫,我前段時間白天沒精神,迷迷糊糊的,並且全身無力,昨天開始我發燒了,我買了點感冒藥吃了,一點效果都沒有,今天我覺得我的感冒越來越嚴重了。”

我給他切了一下脈,發現此人脈沉,脈沉、白天沒精神主少陰裡陽虛,全身無力主太陰脾陽虛,發燒是受風寒所致。

我摸了一下他的手,發現此人手有點冰涼。

我斷定此人是少陰感冒。

我拿出處方箋,寫了一個處方“炮附子、乾薑、炙甘草、細辛、麻黃。”

此方是四逆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三個處方的合方。用炮附子補少陰腎陽、用乾薑補太陰脾陽、用細辛和麻黃是解表散寒,用炙甘草溫中補虛。

我起身抓了三副藥,遞給他道:“每日一副,三副後估計就好了。”

來人接過藥說道:“謝謝張大夫,這藥錢是多少?”

我說道:“先拿去吃藥吧,藥錢是一百,診療費是二百,暫時先不要錢,等你病好了再把藥錢送過來,如果吃了藥病不好,不用給錢。”

來人從兜裡拿出五六百塊錢,遞給我道:“張大夫,我馬上要跑路了,以後估計沒時間給你來送藥錢,你再給我抓兩副,治不好就是我的命。”

我說道:“你的病不是那麼嚴重,隻是裡寒過盛導致的,我給你抓幾副四逆湯,等你這感冒病好了後,再吃點四逆湯,基本上這病就不會再反複了。”

來人說道:“謝謝張大夫。”

我起身給他抓了七副四逆湯,每一副用了6克生附子,遞藥時囑咐道:“這藥以後一周吃兩次,每次要煎煮一個小時以上。”

來人接過藥道了聲“感謝”後轉身走了。

好了,故事先暫停,既然寫到這裡了,我說說少陰感冒吧,這少陰感冒也分為少陰中風和少陰傷寒,表證跟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差不多,唯一的區彆就是脈沉。

如果患者是脈浮、發熱、汗出、惡風,就是太陽中風證,用桂枝湯即可,如果病人出現脈沉、發熱、汗出、惡風,用的處方是桂枝加附子湯。我見過很多醫生誤將少陰中風證診斷為太陽中風證,用桂枝湯後治療效果不佳,於是有人就提出了桂枝湯效果不好的論斷,導致對桂枝湯有了偏見。這完全是醫生水平不高導致,跟桂枝湯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所以在遇上一個病人時,發現病人發熱汗出惡風,首先要診斷這中風證到底在表還是在裡,在表用桂枝湯,在裡用桂枝加附子湯,切記。

如果病人出現脈浮緊、發熱、惡寒、不汗出、身疼痛等的情況,那首先考慮的處方是麻黃湯,如果出現發熱、惡寒、不汗出、身疼痛、脈反沉的情況,那治療用的第一個處方就是麻黃附子細辛湯、第二個處方是麻黃附子甘草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是是病人剛得病,身體具備發汗條件時用。如果病人身體不具備發汗條件,那就用麻黃附子甘草湯,用麻黃解表散寒,用附子溫中散寒,用炙甘草溫中補虛。

在少陰證中,最主要的藥就是附子和乾薑,這兩味藥是同補先天及後天之陽的藥。人的先天在於腎,用附子補腎陽,人的後天在於脾,所以用乾薑補脾陽。

我認為補腎第一藥是附子,第二藥是生地。如果把腎比作地下水,那麼用附子的目的是讓地下水熱起來,用生地的目的是補足地下水。腎水既熱又足,那基本上身體就沒有大問題。

老年人夜尿頻繁,腰膝酸軟,歸根到底是腎陽不足,年輕男子人盜汗、遺精等,女子痛經、手腳冰涼等也是由於腎陽不足,陽不固陰所致,所以我認為附子是補腎第一藥。

至於生地,那就很好理解了,生地的功效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作用,有些男子去治男科時,醫生會說肝火過旺,開一些降肝火的藥,比如龍膽草、夏枯草、黃芩等,但我覺得大部分男子肝火過旺的最根本原因是腎水不足,腎水滋養肝木的能力不夠,導致了肝火過旺,所以去肝火可以在補腎水上下功夫,補腎水的主力藥就是生地。

附子和生地一熱一寒,正是一陰一陽,同時運用可以兼顧腎陰腎陽,是陰陽同補的對藥,所以真正補腎效果很好的方子中,絕對有附子和生地這兩味藥。

有些朋友問熟地這味藥,說句實話,我對熟地這味藥不是那麼感興趣,因為在唐朝以前是沒有這味藥的,唐朝以前的地黃分為乾地黃和生地黃,乾地黃就是今天的生地,而生地黃就是今天的剛采摘出來的鮮地黃。熟地黃的出現是在唐以後,熟地滋補之功較強而治病之力不足。

如今大部分醫生開藥,對熟地情有獨鐘而對生地嗤之以鼻,有時候我看現在的一些處方,根本就看不出個子醜寅卯,姑且不論君臣佐使,就是連最簡單的寒熱都沒有,開的藥是清一色的溫性藥物。

溫性的藥物根本就治不了病,隻能對身體進行簡單的調理,所以如今的中醫逐漸演變成了調理醫學,大家對中醫的認識就是見效緩慢,調理身體可以,但是治病還得去找西醫。

其實中醫變成如今這樣,不怪中醫師,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懂得都懂。

好,由於我太忙,閒話到此結束,下一章再囉嗦。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