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誌,你好!青陽區人民西路xx號怎麼走?”
餘切到蓉城之後,頭一個做的事情不是報道,而是去川省圖書館借書。
川省圖書館鼎鼎大名,成立於1912年,八十年代經過多次擴建和發展,已經成為整個西南規模最大的公共圖書館。
據餘切所知,借書是不要錢的。
文學討論的主辦方一般會提供相關書籍和資料的閱覽,但它們主要表現在深度上,論書籍的全麵和廣度,大型圖書館實在是某一研討會主辦方遠遠所不能及。
餘切沒想到的是,儘管借書不要錢,但借書首先要借書證。
辦一張借書證,需要工本費,多少錢呢?三塊錢!
接近十斤雞蛋。
更麻煩的是,借書還需要交押金,根據書籍的貴重程度,交的押金也分不同等級,即便是以上條件,懷揣一百來塊的餘切都能滿足,他還麵臨一個問題:
他沒單位,來路不明,不給借。
川省圖書館在一些地方古誌和古籍收藏方麵十分突出,但是,這些東西並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拿出來的,需要相關單位作保,眼下還有什麼單位能給餘切作保?
隻能剩川省作協舉辦的研討會了。
餘切直奔紅星路二段,這是研討會的主辦地址,隻有先拿到了研討會受邀作家的證明,他才能執行程序正義,借到自己想要借的書。
牙刷、牙膏、毛巾、被子、茶杯、洗臉盆……以及一張掛在胸口的參會證件。餘切報道後,領了這些東西,到招待所住下,是二人間。
已經有人在房間裡了,這人眉心到眼皮處有倆肉痣,但不顯得難看,倒是慈眉善目,他身材格外的瘦小,掛著熱情的笑。
“我叫阿萊,是個寫詩的。”他對餘切伸出手。
兩人互通籍貫,互報家門。阿萊是ab州人,藏族,比餘切大四歲,中專師範畢業,目前在做中學教師。
阿萊的創作方向是帶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詩歌,但是,阿萊已經想創作小說。
寫小說好啊,餘切正是寫小說的。
阿萊這個人餘切有印象,他真正賴以成名的,恰恰是長篇小說,而且有點大器晚成,50後,創作巔峰卻出現在九十年代後期和新世紀,憑借《塵埃落定》拿了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登上過作家富豪榜(當時網文作家霸榜),後來成為川省作協主席,全國作協委員……是後來川省文學的牌麵人物之一。
這老哥最有意思的事,可能是96年到98年擔任蓉城《科幻世界》的編輯和主編,因此和寫科幻的大劉有不錯的交往,銀河獎(中國科幻的最高獎)以及一些小說影視化的座談會上常常有他。
聽說餘切的遭遇後,阿萊告訴他,憑借胸口的“參會證”試試去圖書館,也許能借到書,因為前些年一些作家在川省圖書館開過研討會。
人家認這個“參會證”。
這次研討會為期兩星期,研討會結束後,還會發放一種“出席證明”或者是“會議條子”,這是一種標誌性的紀念品或憑證,證明某人曾參加過活動。
該證明在作家中也被視為榮譽,展示了他們的參與情況,尤其是研討會過程中,誕生了某某後世知名的大作家,或是某某雄文,也能成為一種資曆。
阿萊說,“希望十數年後,我們這裡能出一個大作家。”
餘切表示,“借你吉言。”
從阿萊那裡,餘切知道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戰爭”,不一定要特指南方與鄰國存在的邊境衝突。隻是,主辦方希望產出有關於戰爭主題的文章。
在此之前,作為一個作者,首先要了解戰爭方麵的經典文學,有關於邊境衝突的資料和紀實文學當然也要閱覽,餘切得先確定自己的創作方向,是詩歌,報告文學,紀實文學,還是小說創作,亦或是yy爽文?
中國特種超人大戰越南會說話的樹?
最後一滴血?
他還沒形成主意。
其實,這對他也是有益的,脫穎而出的作品可以直接登上《紅岩》和其他相關雜誌,有才華的作者可以在這種平台迅速打開名聲。
《紅岩》雜誌的編輯對他《天若有情》的結局不滿,也許因為他不夠了解現在文學這一時期的流行方向和尺度把握,要了解這些,沒有比戰爭文學更為合適的了。
沒有和阿萊多聊,餘切當天下午直接去川省圖書館,這次成功進去了,得知是要查閱有關於戰爭方麵的資料,工作人員為他開了綠燈,儘情挑選。
餘切在這裡呆到晚上閉館。
文學上,常常有一種“厚古薄今”的趨勢,即舊人的,比新人的要好。
然而,餘切不這麼覺得。
單論講故事,後人並不比前人差。
如30年代開始寫作的《戰爭和人》,該文獲得茅盾文學獎:
“大地在炮火中顫抖,空中的濃煙遮住了太陽。敵人的飛機盤旋在頭頂,像是索命的惡魔……每一次爆炸,都像是在靈魂深處撕裂了一道傷口,鮮血混合著泥土,染紅了身旁的每一寸土地。”
又如九十年代成書的《白鹿原》,同樣是茅盾文學獎作品。
“白嘉軒親眼目睹了村裡青壯年被抓去當兵,山溝裡傳來的槍聲和慘叫聲不絕於耳。村裡的女人們抱著孩子哭得聲嘶力竭,但男人們已經走遠,再也沒有回來的消息。白鹿原上的黃土和血水混合在一起,像是一塊巨大的傷口,無法愈合。”
而他記憶裡的一些片段,大多出自三十年後的論壇、網文以及帖子。
比如《甲申前夜·大晦》的一段:
“我是遼人,你大明朝幾時又把遼人當人?我生來是兵,我兒生來也是兵,可當兵的把衣、甲都賣了,稅監還說未飽,一襲單衣,鞋履都無,卻叫我與奴賊拚命,被他鐵騎衝突,人都踩成碎爛!石米八兩銀子,父母都餓死,棺材也無。我等上陣殺賊,卻將客兵都留我屋中,妻女俱叫他汙辱了。我十年前便不是人了,我是奴賊,專殺你大明人的奴賊!”
這篇還勉強算是傳統文學,再找個層次低的。
網文《臨高啟明》:
“前方草堆中,幾具屍體,橫七豎八的臥著,可能死去了多時,各具屍體上,都散發著濃鬱的腐臭味,白花花的蛆蟲,在這些屍體上爬滿了……嬰孩不時歡快的抓住,從母親的屍身上冒出的肥大蛆蟲,然後他的小手,提住還在蠕動的蛆蟲,送入自己的小嘴中……”
說實在的,似乎並沒有古勝於今,而且考慮到代表“古”的是茅盾文學獎作品,代表“今”的是下沉市場的網文。
它們本不該相提並論。
這種思索和比對,讓餘切意識到,與其往前看,不如往後看,參考那些後來者的作品。
餘切應該把當今的史料,和後世的創意,以及他本來就具有的寫作技巧相結合,這足以誕生他滿意的作品。
到離開圖書館時,餘切列出一個需要閱讀的清單,請工作人員幫他搜羅。他實在是不能全拿走,隻能放在這,帶上最需要看的。
這些資料涉及到各個時期和地方:
對越作戰的、抗美援朝的,乃至於更往前的太平天國和當地縣誌。
阿萊得知餘切的“宏偉”目標,吃了一驚,隻覺得寫一篇小說實在是困難。
“你要寫出什麼樣的小說,要走在我們前麵嗎?”他問。
“肯定是之前你沒看過的。”餘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