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到陝縣遠隔千裡,曹昂一行晝夜兼程,用了十餘日終於趕到了陝縣西麵,與夏育一同將李傕給包圍。
自從郭氾逃了之後,李傕便陷入一個極其尷尬的境地。他雖然窮儘心思,成為陝縣之戰的最終勝利者,可戰果卻隻有一個陝縣。
而且陝縣還是一座死地。
此時李傕的北麵是夏育死守黃河,李傕根本無力北上;西麵是接掌了張濟勢力的張繡,死守弘農城,不許李傕過去;而東麵是殘破的洛陽;南麵則是崤函群山。李傕被困在陝縣之中,西歸無路,北上無門,軍中糧草又漸漸斷絕,眼瞅著陷入了絕境之中。
李傕自己都想不明白,他現在怎麼落到這個局麵。
麵對軍中困境,上下俱是驚懼不安,軍心渙散。李傕一時也沒有什麼好辦法,隻得請教李參。
李參雖然平日裡智計百出,可也沒能給李傕什麼好辦法。
李傕最後隻得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向西撤退,猛攻弘農。
張繡雖然接管了張濟的軍隊,可是底下將領皆是不服,所以張繡為了坐穩位置,隻得打著“為張濟報仇”的名義,拚命死戰。雙方在弘農城東血戰數日,李傕軍始終不能通過,直到曹昂的主力騎兵趕到陝縣東麵。
留守陝縣的乃是李傕的侄子李利,眼見鋪天蓋地的騎兵東來,整個人都嚇傻了,連忙派人去給李傕送信。
曹昂到達之後,並未發動攻擊,而是在陝縣東麵三十裡紮營,又派人去聯絡夏育。
諸將眼見李傕部這塊肥肉已經是到了嘴邊,曹昂卻仍是不吃,頗為不解,便詢問緣由,曹昂笑著說道:“所謂‘窮寇莫追’,‘哀兵必勝’,李傕雖然到了山窮水儘的地步,可是麾下士兵,戰力不俗,若是硬拚,我軍傷亡將會不小。不如跟他們消耗幾日,我想他們應該沒多少糧食了吧。”
曹昂數千騎兵,堵住崤函道的東頭,也堵住了李傕軍向東繞道的可能。李傕所部徹底成了甕中之鱉。
李傕猛攻弘農不下,整個人急的不行,滿嘴都是被火燎的皰。麵對弘農城密不透風的防禦,李傕有些難以理解,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天下竟然出現這麼多厲害人物,讓他感到這時代有些陌生了。
連張繡都打不過讓李傕頗受打擊,甚至比聽到曹昂來襲的打擊都大。
其實李傕並不吃驚曹昂會打來,畢竟整個三輔之亂從去年開始到現在,已經整整持續了一年,曹昂能等到現在才出兵,已經是老天庇佑他了。
隻是老天的庇佑為什麼不多一點。
李利送來曹昂抵達陝縣的消息之後,李傕便召集了一眾心腹,商議前途。
麵對曹昂,眾人甚至沒有交戰的勇氣,原侍中胡邈直接勸道:“大司馬,曹昂來勢洶洶,我軍不宜硬抗。既然弘農難以逾越,倒不如命軍隊化整為零,分散突圍,返回三輔。而大司馬亦輕車簡從,從小路西進,必能回到長安。”
李參聽了,立刻斥責道:“迂腐之見,散了軍隊,隻怕一個亭長、求盜,亦可能將我等活捉。哪怕大司馬真的如你所言,回了長安,可手中沒有軍隊,憑何阻擋曹昂的兵鋒。”
李傕也不想散了軍隊,他很清楚,他得罪的人太多,若是沒了軍隊,必然不會有好下場。
隻是還有彆的辦法嗎?
李傕看向李參。
這一次李參不同之前無計可施的樣子,而是頗為積極地說道:“大司馬,我有一策,隻是不知當講不當講。”
“文優,都這個時候了,還有什麼不能說得?”
“既然山窮水儘,倒不如向曹昂投降?”
李傕一愣,看向李參。
“文優在說什麼胡話,哪怕我想投降,你覺得以我與曹昂的關係,他會允我投降嗎?”
其實李傕不是沒想過投降曹昂,可是立刻便被他給否決了,曹昂怎麼可能放過他。
所以李參的建議,根本不現實。
李參聽了李傕之言,並無異樣,反而說道:“若是尋常時候,曹昂自是不可能接受主公的投降,可是今時不同往日,主公手中可是還握著趙溫、周忠、榮邵、王絳等人,都是朝廷重臣,這可是大司馬的底牌。
大司馬若以這些人的性命為籌碼,難道曹昂就真的會不管不顧嗎?”
李傕聽了,覺得李參此言有理,但是卻仍有疑慮。
“文優,若是曹昂假意允諾,事後反悔怎麼辦?”
“大司馬不必擔心,昔日朱鮪為劉秀之敵,欲投降之時,也擔心劉秀會事後報複,劉秀為了取信朱鮪,指洛水為誓。若是曹昂也能指洛水為誓,絕不追究我等過往之事,則我軍便可向曹昂投降,否則再尋他法。”
李傕點點頭,覺得李參所言有理。
“文優之言,是個好辦法。咱們先給曹昂談著,能成最好,不能成再作其他打算。文優,這件事旁人做不得,非得你親自前去見曹昂。
你告訴曹昂,我願意投降,隻要他不追究前事,還保留我的軍隊。”
李傕沒說完,李參便打斷了他的話。
“大司馬,保存軍隊,保留官職,這些隻怕都不成。再我看來,我們最好的結果便是交出軍隊,留有爵位,獲得一個雜號將軍。”
“這怎麼能行。”
李傕沒說話,其他人也覺得此條件太過嚴苛。
這時李參不住地給李傕使眼色,李傕便壓下此事,決定稍後再議,又摒退眾人,帳中隻留他和李傕。
“文優有何事?”
李參說道:“既是投降,什麼條件咱們都能答應。”
“咱們這麼多年的積累,就這麼白白給了曹昂。”
“大司馬誤矣。我知大司馬心有不甘,我亦不甘心。今日投降,不過是為時勢所迫,不得已而行之。
那張濟與曹昂親近,張繡也會投降曹昂,到時這西去的道路也便開了。
咱們明著投降,私下裡卻秘密向西,隻要返回長安,便是龍歸大海,虎入深山,天高海闊,任憑大司馬去了。”
李傕聽後大喜,拉著李參說道:“文優大才,此次若是能逃回長安。則我與文優,共主三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