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民國元老古應芬 > 朱娛回憶錄(3)

朱娛回憶錄(3)(1 / 1)

推荐阅读:

朱執信留居澳門期間

龍濟光後期,朱執信來到澳門居住。

前門是生火吃飯的地方,後門是革命黨人聚集的地方。

朱執信在後麵開會,楊道儀在前門望風。

龍役平服後,大家陸續回歸,聚居澳門。我們仍然和以往一樣與同誌們住在一起。同誌們在屋舍前部工作聯絡,我們就住在後進。外地同誌如有任務來澳,都以此處為駐腳地。

父親和同誌們共處一室,寢食與共。每天,母親總是抱了大把的柴枝,不停地在門前劈破。原來是借作守望警戒,一發覺形跡可疑的人物出現,或不尋常情形發生,便立即向屋內報訊。

母親也常和父親吵嘴,聲達戶外。人們都奇怪;他們一向相敬如賓和洽相處,那可能發生摩擦,以致惡言相向。而且,以母親溫婉柔順的性格,相信絕不會呈現這種情況。然事出於故布煙幕,令人生出錯覺,以為他與家人不洽,經常離家。這不僅方便他那頻繁外出的聯絡工作,也免於啟人疑寶。

有一次,父親匆匆從外麵帶了一個女子回來,一言不發逐直帶進書房裡,閉門相處,久久不聞聲息。母親當時胡疑滿腔,在客廳中踟躕往複,既想推門進去看個究竟,又怕自己顯得過分猜忌,始終注視著書房門,不肯稍離。雖然偶或有人進出,總理不出頭緒,連個女子的影也不見。後來,她才領悟到:那是同誌為免泄露行藏,化裝改扮成為女性而已。

同誌間深切相關,出發於共同意向,共同目標,共同抱負,都有生死與共的決心。後死者都慷慨激昂的步著先烈的足跡,前仆後繼的努力工作;也對他們家人儘心照顧,一如親人子侄,人人認作義不容辭的任務。

朱執信家庭與古應芬家庭

“古家父子夫婦,在父親生前和死後,對我們關顧照料的深厚情誼,直可比擬親骨肉而容或過之。”

在我們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有終生不渝照顧我們的汪、古兩家;勷勤伯(古應芬)夫婦與父母親的情誼是至死未變的。難能可貴的是古伯公(古父介南公)也視我們如親侄孫。

在澳期間,始姊約六歲,開始跟外公(介南公)認字,而媺姊亦留古家與古伯母為伴。一次外公給媺姊一根油條,叫她和姑姊分享。

那時,她還不到三歲,接過油條,一邊比量著兩邊的長短大小,一邊行行走著,嘴裡喃喃說道:「阿姊阿邊」。當時,古伯母尚未有孩子,就把她視若女兒;

所以,她也就叫古伯母作阿娘,古伯作阿爺,古伯公作「外公」。我們亦隨著同樣的叫得親切。事實上,古家父子夫婦,在父親生前和死後,對我們關顧照料的深厚情誼,直可比擬親骨肉而容或過之。

朱執信號稱“三哥”

朱執信在革命黨中,“大多三山五獄人馬都能聽命於他”,具有極強的號召力。

在當時,大家都經常以“三哥”來稱呼朱執信。

及至時局稍定,大家先後由澳回穗。我家住河南的一個辦事處後座。一如往常,父親和同誌們在前部同寢同息,合作無間。同誌們對他也坦誠相處,視如同胞。共同稱呼他為「三哥」的不單是最親近的朋友,甚至遍及會員眾多的海員聯誼社的會友。

由此可見同誌們對他的仰賴和敬愛。父親一向負責策動聯絡,收編民軍及正義綠林好漢。所以大多三山五獄人馬都能聽命於他;許許多多人也就經他引導而納入正途,收為正規軍隊。也僅有他敢於冒險犯難,和這些置生死於度外的人周旋。

一次,同誌住處因來客過擠,容納不下,父親被迫返回後座留宿。

1917年朱執信家搬到上海

朱執信夫婦共有四個子女:大女朱始、二女朱媺、三女朱娛(本文作者)、兒子朱百新。

1918年朱執信全家搬到上海居住。

孫中山派人租下法租界環龍路四十六號作為朱執信住所,“並代為置備一應需用家具:銅柱鐵床、被褥、櫥鍋盆碗,以便入住時無所缺遺。”

數月後,他的三女(娛)就出生。這時他不時到東、北江及福建等地奔走,數月不歸。始姊則有時住外婆家,有時住舅公家和表姑姊們同室共學。開始由守清的汪家三舅婆(章淑若)教讀。

及一九一七年(民國六年),三舅婆被精衛四舅公接往上海居住,父親就趁機托她把始姊帶到上海,交四舅公夫婦教導。親相信他們的思想學識較開明,而自己行蹤不定,由他們督教,成果會更好。所以弱齡的始姊就跟了去上海。

翌年,我們全家北上滬江。起先住在一個小弄堂末端的屋裡。

孫伯伯(中山)熟知父親忘我助人的性格,定必忽略了家居需要的計劃安排;先行派人租下法租界環龍路四十六號(在辦事處隔壁),作為我家住所;並代為置備一應需用家具:銅柱鐵床、被褥、櫥鍋盆碗,以便入住時無所缺遺。

這樣,可以令父親方便工作,也不致遠離家庭。

民國八年冬新弟出生,孫伯伯又送來小鐵床和嬰兒用品,照顧得無微不至。現在回想:孫伯伯所預置的鐵床是母親終生唯一豪華用具。後此,她不曾為一己享受打算過。

媺姊在這段時間出麻疹,搬到樓下隔離看護,我年幼無知,偷偷跑去探望,由此就同時沾染上了;幸而新生的弟弟避過傳染,不然,三個孩子一齊病倒,卻是麻煩的事。

壯年時候的朱執信。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