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6月底,新的一年已經過去一半,在過去的半年中,漢國政府除了在軍事、政治、外交等方麵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外,在直接涉及到國家總體實力的工業體係建設方麵,也一直保持著極大的重視。
截止1889年上半年,本土官辦工廠企業400家,民營私人企業2700餘家,10人以上工廠企業一共3200多家,使用蒸汽機為動力的近代企業2100餘家,工人總數60萬、產業工人34萬。
同一時期,日本十人以上工廠將近3000家,使用蒸汽動力670家,工人總數38萬,產業工人17萬。
大陸地區官辦工業企業24家。私營工業企業100多家。近代產業工(不包括礦工)人約8萬,其中上海3.6萬人。約占產業工人總人數的一半。
總觀三方工業發展,漢國、日本、清廷三方人口分彆為1800萬(1889年6月底數據)、4000萬、3.7億。
工業起步時間都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
而經過二十餘年發展變遷後,三方工業發展的成果卻呈現完全不同的景象。
先說日本一方,日本國內土地貧瘠、資源稀缺,雖然利用剝削本國廉價勞動力生產了一批初級工業商品,但是那些初級工業商品因為質量和機械成本原因,在與西方列強的貿易競爭中,完全處於不利地位。
初級工業產品獲得不了期望的利潤,同時又缺乏海外殖民地作為替代市場,為了持續本國的工業化進展,日本選擇增加各項增加各項賦稅、發展紡布、染織等輕工業的方式,獲取工業發展所需的起步資本。(1895年之前,日本工業發展一直處於低水平、低規模狀態,1895年之後,日本不僅獲得了清廷賠償的白銀,更主要的是獲得了大陸廣袤的市場,和賠償的白銀相比,大陸地區為日本初級工業產品提供了廣袤的工業市場,其價值比賠償的白銀對日本的發展,要高得多。)
其次,清廷方麵,清廷政府為了增加自身實力、維持封建統治,同意部分省份興辦洋務、發展工業,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等國營企業皆是在這種背景下建立起來的,
但是,不同於漢國政府管轄的國營企業,遠東地區的國營企業不僅數量稀少,而且管理體製僵化、管理人員貪汙**現象比之政府部門更有過之。
拿江南製造總局舉例,主導企業管理的官員對近代工業技術一無所知,對企業發展絲毫不放在心上,隻是把名下國營企業當做斂財的工具,根據漢國本土獲得的情報顯示,從1665年成立至1889年上半年總共二十餘年時間內,江南製造總局的臃官數量由40餘人增加至200餘人,數量增長了五倍。
而且除去企業管理僵化、官員貪汙**橫行等因素外,工業發展體係不完備和清廷保守派官員的阻撓,也是導致大陸地區工業化半途而廢的重要原因。
1889年上半年,大陸地區外購的工業原材料價格同比二十年前上漲百分之五十。(其中有官員**、勾結外商的原因。),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等國營企業因為工業原料上漲過快、西方國家商品競爭等原因,連續虧損,許多產業工人被企業官員開除,工廠效益連續下滑,而於此同時,清廷政府包括所謂洋務派官員對民間工業企業的限製,導致大陸地區各項工業行業皆被西方商人壟斷,即便有少數一部分商人冒著風險,以外商的名義創立工業企業,也因為遭受清廷政府、外商、買辦商人等三方勢力的聯合打壓,難以發展壯大為全國性企業。
和大陸、日本相比,漢國人口最少,建國時間最短。但是同樣也是因為建國時間最短,本土國民皆是來自不同地區的華人等原因,漢國政府得以在沒有任何舊利益階層的阻撓下,從一張白紙開始,規劃本土的工業化發展道路。
建國初期,以農業、畜牧業為立國產業,利用本土廣袤的拉普拉塔平原,大力發展農業、畜牧業,然後用農業、畜牧業發展獲取的資金,投入到鋼鐵、新興化學產業中,反哺本土工業發展。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漢國化工產業成長為新型技術產業,各種由本土研發、生產的優勢化工產品,因為其不可替代性和質量、性能優越性,快速成為本土的又一項支柱型創收產業,被出口到歐洲、東南亞等地區,為本土政府帶來了不菲的財政收入。
畜牧業、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新型化工產業四項優勢產業為本土帶來源源不斷的財政資金,然後本土政府再宏觀規劃的基礎上,根本緊要程度不同,將這些資金投入到不同工業行業中。
四項優勢產業反哺重工業,而像鋼鐵聯合集團、江南紡織廠、漢國礦業公司、皇家造船廠、新京造船廠、長安機器局等高技術重工產業,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也為本土民間工業企業輸送著越來越多的技術人才。漢國鋼鐵聯合集團、新京造船廠、興和造船廠、皇家造船廠四家大型國營企業是漢國產業工人的最初培養中心。
四家國營企業中,鋼鐵聯合集團以及附屬的三百餘家工廠企業,擁有各類員工2.6萬餘人,產業工人1.5萬。(漢國鋼鐵聯合集團是一家係統性企業,依托煤炭產地建立,其中不僅有與鋼鐵冶煉相關的企業,像鋼鐵需求量極大的步槍、火炮、裝甲炮彈等軍工企業,也一並建立在產業基地內,附屬在鋼鐵聯合集團名下,接受軍方、政府、聯合集團三方共同管轄)。
新京造船廠名下有8000噸級軍用船塢一座(名義上可以建造8000噸級軍艦,一般用於建造7000至5000噸之間噸位的軍艦。),
、5000噸級軍用船塢2座、3000噸級軍用船塢3座。
擁有各類配套工業企業149家,各類員工3000人,產業工人2400人,
皇家造船廠名下有8000噸級軍用船塢一座
、5000噸級軍用船塢2座、3000噸級軍用船塢4座。
擁有各類配套工業企業162家,各類員工3200人,產業工人2500人。
興和造船廠兼顧民用輪船、內河蒸汽船建造任務,名下有5000噸級軍用船塢1座、3000噸級軍用船塢4座。
民用8000噸級船塢2座、民用5000噸級船塢4座、民用3000噸級船塢9座。
擁有各類配套工業企業194家,各類員工3500人,產業工人2700人。
四家國營企業的技術員工主要來源為歸國留學生和本土培養的中級技術院校畢業生,少部分為引進的外國技術專家、工人和早期跟隨外國技工學習的學徒工人。
漢國政府鼓勵民間工業企業發展,每年政府都會從國營企業中,選調出一部分技術工人,下放到民間工業企業中,為民間企業培養需要的技術人才。
輕工業、農業步哺育重工業發展,國營企業支撐民營工業企業發展,在政府實行的幾種不同類型工業行業之間相互扶持的政策下,漢國本土的工業體係才從一個數個行業,慢慢擴散到整個工業行業,並且這個擴散速度還在迅速加快,比如漢國的民用造船業,
1868年年底,漢國政府僅有繳獲的各型船隻100餘艘,總噸位不過2萬噸。
而到了1889年上半年,漢國遠洋運輸船隻數量達到170艘,遠洋運輸船隻噸位達到26萬噸。
用於遠洋運輸航行的船隻噸位皆在1000噸以上,其中安裝並改用蒸汽機為動力的船隻超過150艘。
與遠洋運輸船相比,雖然用於本土近海、內河運輸的船隻噸位一般隻有50到200噸,最大的也隻有2000到3000噸,
但是因為本土各地水係發達,水上運輸行業對近海和內河運輸船隻的需求量大,本土的近海、內河船隻數量也超過了1000艘,船隻噸位則達到12萬噸。
本土民用船隻總噸位接近39萬噸,擁有大小航運企業500餘家,雖然根據政府職能部門估計,隨著未來數年航運業競爭、整合力度加大,本土航運公司的數量將很快下降到200餘家,
不過,民間航運公司根據市場規律,相互整合、合並,將一家家隻擁有一兩艘船隻的小公司整合、合並到一塊,即能增加公司的市場競爭力,也有利於本土航運業的健康發展,為此,本土政府並沒有插手其中,反而準備借著本土第一艘5000噸級遠洋輪船下水的機會,加大對民間航運企業的扶持力度。
喜歡重生南美做國王國王